从"打死也不出柜"到带伴侣回家过年

>
今年春节,我的好几位朋友,都带了他们的伴侣回去与家人团聚,共庆新年。

今年春节,我的好几位朋友,都带了他们的伴侣回去与家人团聚,共庆新年。

从"打死也不出柜"到带伴侣回家过年

这条回家的路,对很多直人朋友来说,可能体会更深的是糟糕的交通和拥挤的人潮,对同志来说,除了拥挤,回家之路更难的是要面对亲人的期盼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冲突。同志回家的意义,远比团聚要复杂的多。


从躲藏到回家


很多同志朋友,会因为性倾向的原因,害怕家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刻意与家人保持距离,或离开家,去到陌生的城市里工作生活。我的身边有一大批同志朋友,从小城镇来到一线城市工作和学习,更多的像是逃离熟悉的人际环境,让自己在相对包容的城市里,找到栖身之地。


我20年前来到广州,早年每到春节的时候,在团聚与孤独之间,同性恋社群弥漫着一股悲凉之气,很多同性恋把自己看成一抹浮萍,孤魂野鬼般,没有归处。


这些年,非常明显的变化是出柜的同性恋者越来越多了,在今年除夕亲友会广州聚餐时,我那一桌10个人,有6个说已经跟父母出柜了,另外4位还没有想好。相比于10几年前,很多人都是“打死也不会出柜”、“出柜是伤害父母”的论调,社群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出柜之后,带伴侣回家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人之常情。我的几位朋友中,有一位如果不带伴侣回家,反而让父母不安心,担心小俩口“是不是又吵架了?”在父母看来,儿子的伴侣关系缺少法律保障,更需要亲情的润滑。


而另一位朋友,则是妈妈提出邀请,让他带伴侣回来玩,“看见你们幸福,妈妈就开心。”


这就是一份平常的感情,异性恋伴侣关系稳定后,一起回家,见见父母或亲戚,完全是人之常情,同志伴侣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平常心。


出柜是多层次的


但回家的路,一定不会都是平坦的。我的另一位朋友带伴侣回去,父母还是有一些不适应。父亲在年夜饭上,用传统孝道观念教育儿子的伴侣,作为长子,应当陪伴在自己父母身边,就引起了冲突。


父亲话语的背后传统的孝道只是障眼法,觉得儿子同性恋这事不想让周围人知道是真。如果子女在大城市里,同性恋这事好像还有一些距离,在父母的生活圈里影响不大,而把伴侣带回去过年,则让出柜的层次纵深推进了。我这位朋友,在回去之前,直接把要带伴侣回家过年的消息,发到亲友群里,相当于一次大面积的出柜,并精准覆盖所有重要关系。


有人批评说,“这是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如果同性恋,只能憋在自己的小环境里,不能回家分享感情,不能跟亲人一起聚会,不能像异性恋伴侣一样融入家庭关系中,那同性恋还是生活在柜子里。


我甚至认为,很多同性恋动不动就教育别人,要考虑各种人的感受本身,就是内化了的自我愧疚,认为自己身为同性恋是丢人的,这样回家,别人都知道了,丢了父母的面子。


我是同性恋,没偷没抢,有什么好怕的!有些感受就是因为被挑战的太少了,多挑战几次,刺激到位了,感受就不那么激动了。很多人之所有活得累,是因为他喜欢为别人的感受负责,唯独不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我反而觉得朋友在饭桌上,与父亲的对话更有力量,“为什么我弟媳妇可以坐在这儿?”言下之间,我的伴侣因为是同性,就没有资格坐在除夕夜的家庭餐桌上吗?他后面接着的一句话是,“你这是大男子主义。”


而弟弟站出来表达的观点,让人温暖,也值得深思,“你作为同志就是要跟别人融合起来,而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千辛万苦,挤春运回家,不就是为了更好地融合吗?


从孤立到融合


弟弟从人性的角度谈到的一句话,其实正是中国同志社群,这些年经历着的巨大变化。


曾经很多同性恋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怪人”,不会有任何人理解和接纳,将会孤独的死去。


亲友会绵阳分会的一位爸爸,今年过完春节,接到一位同性恋者要约他聊聊,这位同志原计划找个人把自己的故事讲完后,选择寂寞的了断自己的人生。而这位爸爸的倾听和支持,又唤起了他向生的勇气。


孤独是一种感受,因为不敢跟别人分享,不被人理解,自然是孤独的。而孤立则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有时是一种主动选择。因为在扎堆的主流之地,同性恋的生活,同性恋的感受是不会被看到的,那种压抑的感受和别扭,很多人宁愿选择离远点,是一种内心的不合作。


但自我孤立,并不能换得平等权益。在美国同志运动中,早年因为精神科医生鼻孔朝天,说同性恋是病,很多同性恋者专门选择成为精神科医生,并用自己的专业背景为同性恋发声,而像米尔克一样,很多同性恋者争取成为民意代表,为同志社群发声。在美国有专门的基金会支持LGBT人群参与美国的政治竞选。


今天,之所以,有很多人还认为同性恋是个“问题”,因为站出来的同志太少太少,藏起来的还太多太多,当更多的同性恋站出来,并融合进家庭和社会之中,人们习以为常,并广泛接纳之后,同性恋的问题就不会再是个“问题”。


同志运动,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就是怎么从“是个问题”变成“真的不是问题”。


因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中国的同志社群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大城市里,很多同性恋不仅出柜了,有些通过不同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后代,成为身边的平常人,而在小城镇和农村,走进异性婚姻,还是很多人的选择。


改变大环境,注定需要较长的过程,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生活的小环境,则人人可为,就看你想不想!


带伴侣回家,坐上那张家人团聚的餐桌,又何尝不是争取来的?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