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创业、投资、诉讼和掺足政界的经历
让他明白了一件事:
没有什么是钱做不到的!
上周末,华盛顿、华尔街和硅谷的上流精英们齐聚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庆祝一位他们共同朋友的生日。
没想到庆生其实只是假象。
在一众好友的注视下,宴会的主人,一位身穿燕尾服一身帅气的中年男子,和另一位同样帅气的男子一同穿过走廊,在所有人的惊讶和祝福中喜结连理。
这场婚礼的男主角,身份颇为特殊,也解释婚礼为何操办地如此神秘。他在政治圈里最会投资,在投资圈里最懂科技,在科技圈里跟特朗普总统关系最好——说到这里,应该有不少朋友知道是谁了。
没错,他就是2016 美国大选共和党重要捐款人,特朗普坐上总统宝座的功臣,著名风险投资家,被称为创业圣经的《从零到一》一书作者:彼得·蒂尔 (Peter Thiel)。
其实那场宴会的宾客们早该料到,因为蒂尔从来就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
1967 年出生在西德,蒂尔一岁时移民到美国,但很快就因父亲工作变动举家迁往南非。小学期间,蒂尔曾 7 次转校,其中一所学校管理非常严格,要求所有学生穿西装校服,还经常体罚学生,也在蒂尔的手上留下了不少尺子印,刺激了他对集体主义的反感。
10岁那年,蒂尔终于回到了美国,一家定居在了硅谷。18 岁那年,他考上了斯坦福哲学系。
离硅谷不远的旧金山,是嬉皮士文化的发源地。后来定居在硅谷的人们很多也崇尚自由、文艺和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但蒂尔并非如此。本科的日子里,学校里关于种族的讨论甚嚣尘上。学校取消了一堂名叫“西方文化”的课,代之以“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主讲的内容也从欧洲血统白人对美国崛起的贡献变成了推崇多民族融合和多元化。
这让蒂尔感到很不爽。虽然 10 岁到考大学一直在硅谷,他却对那些“虚伪”的文化争论丝毫不感兴趣。在他看来,追求所谓的政治正确浪费时间,吸引了太多关注,反而让真正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于是,蒂尔创办了《斯坦福评论》(The Stanford Review),一份宣扬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校园报纸,担任创刊主编。
蒂尔在政治上很有想法,从本科一直读到法学博士毕业后,当了几年文员,也给美国政客当过演讲稿写手,积累了一些人脉,但总的来说,还是没有进入真正的政治圈子。
在政法界碰了壁,蒂尔转念一想还是硅谷的机会更多。
但在硅谷,能出人头地的只有两种:工程师和投资人。
蒂尔对计算机一窍不通,想要赚大钱,该咋办呢?
那时是 1993 年,后来的 “.com 泡沫”破裂还早得很,科技公司行业如日中天,相应的,投资科技公司的金融市场也格外繁荣。于是蒂尔再次不按常理出牌,跑去瑞信从最基础的衍生工具交易员做起,开始学习金融知识和投资诀窍。
1996 年,在投行干了三年的蒂尔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回到了硅谷,跟家人朋友借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只基金 Thiel Capital Management,从此过上了投资人的生活。
然而搞风险投资没他想的那么容易。他的基金一共就 100 万美元规模,只能盯准几家公司。他又喜欢投朋友的公司,结果朋友卢克·诺塞克 (Luke Nosek) 的公司表现糟糕,投进去的 10 万美元打了水漂。
好在,通过诺塞克,蒂尔认识了马克思·列夫琴 (Max Levchin),一位计算机高材生。列夫琴很快跟蒂尔熟络起来,蒂尔也觉得干投资真费劲,还不如创业,于是列夫琴叫上了诺塞克,蒂尔找来了《斯坦福评论》的前同事肯·豪威利 (Ken Howery) 一块开了家公司,在当时流行的“掌上电脑”PDA 上做信息存储和转账服务。
这家公司就是 PayPal 的前身,具体过程就不详述了,总的来说就是改了一次名,叫 Confinity,接着合并了伊隆·马斯克 (Elon Musk) 创立的 X.com,然后发现核心产品电子支付系统 PayPal 的知名度比公司名字更高,于是干脆又改名叫 PayPal。
2002 年,PayPal 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同年即被 eBay 全资收购。PayPal 获得巨大成功并非运气,而在于蒂尔对于金融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对了。当时美国银行系统非常繁荣过时,账户和财产管理起来很费劲(现在也没好到哪去),而当时电子商务的兴起,Amazon、eBay 等网上购物、拍卖对在线转账产生了巨大需求。
用贵床头圈流行的话术来说,PayPal 就是在那会儿赶上了金融科技的“风口”,吃上电子商务的“红利”……
说个题外的八卦:尽管现在硅谷奉多元文化至上,不敢公开挑战政治正确,但在当初蒂尔在斯坦福办报的那段日子,还真有不少人认同他的观点,甚至跟他同一战壕。PayPal 有几位早期员工在《斯坦福评论》当过编辑,后来他们形成了所谓 PayPal 黑帮,其实不如说很多人都是当年第一任主编蒂尔的迷弟。
比如接替他担任主编的学弟,后来在 PayPal 工作过的大卫·萨克斯 (David Sacks,现在的 Zenifits CEO)。1995 年,他跟蒂尔合写了一本书,名叫《多元化迷思:斯坦福的多文化主义和不容忍政治》,顾名思义抨击了斯坦福对政治正确的迷信。
书里提到了一些颇有争议的论点,比如认为斯坦福抵制校园性犯罪的运动的实质是污名化男性等等。这本书被美国前国务卿,当时在斯坦福当教务长的康多莉扎·赖斯斥责为“蛊惑人心的卡通。”
蒂尔(图右)和萨克斯(白衬衫举手者)在 PayPal 公司聚会上
还是回到故事主线来:eBay 全资收购 PayPal,而蒂尔持有大约 3% 的股票,5500 万美元的套现收入,再加上第一次创业就成功上市退出,这正是蒂尔梦寐以求的两样东西:金钱和声誉。
有钱了,有名了,但蒂尔还是有危机感。在硅谷这块地方,自己不懂技术,想扬名立万还是得回去干投资。于是他用套现的钱开了对冲基金公司 Clarium Capital,自己摇身一边成了金融大鳄。利用在瑞信积累的宏观市场经验,蒂尔第二次挑战投资战绩斐然,曾被两本美国顶级金融杂志评委最佳全球宏观对冲基金。
2004 年,蒂尔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突然降临了。
黑客小子肖恩·帕克 (Sean Parker) 认识了哈佛计算机本科生马克·扎克伯格,特别看好 Facebook,于是帕克找上里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希望霍夫曼能投点钱。霍夫曼当时在做 LinkedIn,觉得项目确实不错,但跟自己的公司有利益冲突,于是把帕克介绍给了自己的“黑帮老大”蒂尔。
蒂尔和帕克(右)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多人都在电影《社交网络》里看过了:小扎穿着睡衣去找红杉资本,红杉资本看走眼拒了他,他转头就去找了蒂尔。蒂尔很快决定 50 万美元领投 Facebook 的种子轮,并送给小扎一句话:别他妈搞砸了 (Just don’t fuck it up.)
投完了 Facebook,蒂尔转念一想,对冲基金无非就是玩弄金融世界的即成规则;而风险投资,特别是科技风投呢,投出一家又一家科技公司,不但长线赚钱,自己还能捞个硅谷教父的名号,比对冲基金好玩!
于是,2005 年,蒂尔就创立了自己的风投基金 Founders Found。而且,这次投资理念完全没变:还是投朋友!当然,这次他投的 LinkedIn、Yammer、Yelp、Palantir、Quora 等等,大部分都是 PayPal 黑帮成员的公司,有了 PayPal 成功上市的经历,这些公司也都备受追捧,想不成功都难。这一笔,蒂尔又赚到了。
投出了 Facebook,再加上 PayPal 黑帮创办的那一大堆独角兽公司,自此蒂尔的投资事业一帆风顺。2012 年,他成立了专投晚期的秘银资本,2015 年又被最热门的孵化器 YC 选走当兼职合伙人。蒂尔坐上了无数优秀公司的董事会,又参与撰写了《从零到一》,被没见过世面的中国创业圈子奉为圣经,他终于成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创投教父。
但他永远不会忘记, 20 年的富贵荣华中,只有那么一次,险些颜面扫地……
那是 2007 年,新闻博客平台 Gawker Media 在网站上爆料了蒂尔同性恋的身份,在当时引发了不大不小的轰动。
同性恋在美国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何况蒂尔的大本营硅谷对 LGBT 群体更是非常照顾。蒂尔也已经在小范围内和家人和密友什么的出柜了,只是没有公开。
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久之后才公布出来:
蒂尔的基金 LP 有中东投资人,那帮人要是发现了蒂尔的性取向,一定会撤资。
但媒体当时并不清楚这回事。Gawker 是互联网上非常优秀的博客集群,在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有涉猎,经常有优秀的独家报道出来,有的时候为了点击也确实比较狗仔、小报。性取向是个人隐私,但在 Gawker 看来蒂尔已经是公众人物,明明是同性恋却不公布,原来是瞒着投资人,这不诚实,当然要爆出来……
现在被媒体搞了这么一出,蒂尔真是恨死了 Gawker。他没法站出来大肆批评,因为事情闹大 LP 真撤资了自己也没好处,他只能通过中间人去做投资人的工作。后来危机总算化解,但蒂尔跟 Gawker 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他几次起诉 Gawker,却没有胜诉。居然有钱办不到的事情!已经跻身亿万富翁的蒂尔大为光火。
但没过多久,他就有了一个新的点子。想要赢得这场和 Gawker 之间的战争,还得通过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投资。
等等,投资也能击败一家媒体,搞垮它背后的公司?
还真可以。蒂尔是这样做的:广泛搜寻那些同样有意起诉 Gawker 的原告,只要他们愿意坚持告下去,出钱给他们请最顶级的大律师,帮他们垫付各种诉讼费,以及报销各种费用……
在美国,这种手段叫做投资诉讼 (litigation finance)。也就是把有可能获得超高额赔偿的诉讼看成投资项目,无非请个律师,支付一些行政费用,最后回报率可能几倍或者几十倍。
不过,除了赚钱之外,蒂尔可能主要还是想出口恶气吧……
2006 年,美国有个职业摔跤运动员霍克·霍根 (Hulk Hogan)跟一名女子发生婚外情,过程被该女子的丈夫拍成了 DVD(是的,这节奏我也跟你一样不太懂……)。2012 年,Gawker 不知道从哪儿搞到了这部影片,放到了网上。和蒂尔一样,霍根几次三番起诉 Gawker,都没能得逞。
蒂尔认识了霍根,给了他 1000 万美元,请来了战无不胜的诉讼律师查尔斯·哈德 (Charles Harder) 代理霍根案。
蒂尔和霍根
功夫不负有钱人。去年,法庭宣判 Gawker 向霍根支付总计 1.4 亿美元的赔偿金。这笔钱蒂尔跟霍根怎么分目前无从得知,就算对半分,蒂尔也拿到了 5 倍投资回报……律师哈德同时还代理了另外两起针对 Gawker 的诉讼案。这两起案子,同样因为蒂尔介入获得转机。
蒂尔的复仇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霍根案的起诉主张还包括让已经丢了工作的网站编辑赔偿 10 万美元。另一名涉案编辑精神状态不佳需要药物维持,哈德却攻击该人滥用毒品。
隐私被侵犯,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同情。但蒂尔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是,他的举措很明显早已超出了诉讼投资的边界了,要的只是复仇的爽快,让 Gawker 倒闭,与之相关的所有人都身败名裂……
最后,Gawker 的主站 (Gawker.com) 不得不关停运营。
为此,老牌科技杂志《连线》刊登了一篇名为《彼得·蒂尔:今天我们该怎样取悦你?》的文章,里面各种整句大写、惊叹号和夸张的恭维,以表达对蒂尔无所不用其极的讽刺。
蒂尔在硅谷已经面临道德危机。但真正让不少朋友和合作过的同事下决心跟他彻底划清界限的,还是因为蒂尔对特朗普的鼎力支持。
他一直以来都坚持保守主义倾向,很早就加入了自由意志党 (Libertarian Party)。生涯中为了支持自由党以及共和党内偏新保守主义的竞选人,也花了上千万美元了。
遗憾的是他前几年支持的竞选人表现都很平庸,钱基本都打了水漂。直到 2016 年,他支持的共和党总统参选人退选了,一气之下转而支持特朗普,捐给他 125 万美元,成为了特朗普最重要的政治献金来源。
蒂尔支持特朗普的决定也不是完全无厘头。特朗普在大选阶段的政治立场跟蒂尔的诉求是一致的:忽略甚至直接反对政治正确,着重增加就业和提振经济。
特朗普也需要蒂尔。首先,在大选期间共和党代表大会上,蒂尔成为了演讲嘉宾,在演讲中公开表示”是一名骄傲的同性恋“,为特朗普吸引 LGBT 群体的选票提供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蒂尔利用在硅谷的人脉,促成 Facebook 等顶级科技公司的员工直接进驻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几乎是直接帮助其进行社交媒体运营——结果,特朗普在社交网络上的影响力为其当选提供了重要的支援。
当选后,特朗普邀请蒂尔加入总统过渡小组执行委员会,做自己在科技问题上的耳边人。在特朗普举办的几次美国顶尖科技公司 CEO 会议上,能看到蒂尔坐在特朗普的旁边。
特朗普成为了蒂尔在政治圈最成功的一笔投资。
也让他更加坚信自己创造的定理:
无论科技、法律,哪怕是政治,都能用钱搞定……
但那些了解蒂尔从斯坦福直到现在 20 多年时间里所作所为的人们,对于他的本质看的越来越清楚了:
从始至终他都是个骄傲,甚至傲慢的白人男性,恨不得身上“移民”、“同性恋者”的标签踩在脚下,用“务实”包装对平权和多元文化的憎恨,用金钱和权力左右公平……
就算有同性恋取向,也无法洗白他的这种本质……